宁波ISO认证,慈溪iso9000认证,余姚ISO9001认证,CE认证,质量管理体系-浙江亮点咨询公司

服务范围 ISO9001认证(ISO9000认证)|ISO14000认证(iso14001认证)|TS16949认证|CE认证|OHSMS18000认证(iso18000认证)|ROHS认证|生态纺织品
有机认证|iso50001认证(能源管理)|CMMI认证|QC080000|CCC认证|FSC森林认证|ISO17025认证|内审员培训|ISO27001认证|十环标志
企业调研

中国·呼和浩特

时间:2012-05-09 16:00来源: 作者: 点击:

政务公开

首页

领导信息

政务动态 宁波ISO认证

财政公开

统计信息

计划执行

应急管理

监督检查

法律法规

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旅游局 上传日期:2012/4/20 阅读次数:1487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我市旅游业的黄金发展期。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服务业中的龙头和引擎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旅游业发展主要任务:2006年至2010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45亿元,接待游客299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6年的489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311.54万人次,平均增幅为28%;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6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83.47亿元,平均增幅28%。国内旅游人数、旅游业总收入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旅游业成为呼和浩特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1.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
  “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审时度势,确立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思路,明确提出了:要注重发挥首府优势,全力推动服务型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全区最富活力、最适宜人居、综合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真正确立首府在自治区旅游产业链中的龙头地位。紧紧抓住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以及打造“三都”(中国乳都、新能源之都、京津夏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三城同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提高城市品味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重大机遇,立足全局,服务于“向东看、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总体战略,不断扩大首府旅游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首府旅游的首位度,推动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把呼和浩特打造成为“京津夏都”和中国北方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格局基本完成
  “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大交通、通讯、水电、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精品景区的建设力度。完成了乌兰夫纪念馆、昭君博物院、大召区块、将军衙署、公主府等景区的改扩建工程,新建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乌兰恰特。昭君博物院、伊利、蒙牛工业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截至目前,呼和浩特有各类旅游企业130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近10万人,星级酒店32家(其中5星级4家、4星级7家),旅游景区(点)42家(国家A级景区19家,其中AAAA级景区4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国家文物保护单位7家,旅行社176家,旅游车辆近300台,持证导游2700名。
大青山休闲度假旅游带、城市历史宗教文化旅游带、黄河民俗风情旅游带的三带建设取得新进展。一个中心、三大特色、五大系列、六条精品线路的旅游业发展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一个中心就是自治区最大的区域旅游中心和集散中心;三大特色就是草原民族风情旅游特色,召庙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商务、节庆、会展旅游特色;五大系列是休闲度假系列、农家乐旅游系列、工业旅游系列、冰雪旅游系列、红色旅游系列;六条精品线路是呼和浩特东线、南线、西线、北线、市区内线路、黄河旅游线六条精品旅游线路。
  3.旅游规划、招商引资、乡村旅游工作取得新进展,奠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完成旗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指导完成大青山旅游带、城市历史宗教文化旅游带、乌兰夫纪念馆、哈素海度假区、乌素图生态旅游区、白石生态旅游区、太伟度假区、和林南山生态园、托县黄河风情园、伊利、蒙牛工业园等景区的规划。编制完成《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资料库》、《呼和浩特自助旅游手册》。编制完成《呼和浩特中英文旅游商务手册》,并通过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招商会向全国发放,进行招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编制了专门的网页,介绍全市重点旅游招商项目。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制旅游精品线路。编制完成《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指南》,为广大市民农家乐出游提供便利。截止目前,呼和浩特共有农家乐旅游接待户258家,年接待游客近253万人次。
  4.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呼和浩特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突出整体形象宣传,集中打造“京津夏都”旅游品牌。在国道、省道、机场、火车站等车流量大的道路、路口设置了大型道路标识牌、擎天柱宣传牌;与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旅游报、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网易、搜狐等国内外诸多媒体密切合作,全方位地宣传呼和浩特旅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分别与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展互动式宣传,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促销团,赴北京、天津、西安、上海等地参加旅游推介会,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建立了“中国北方旅游网”的呼和浩特旅游官方网站,对呼和浩特旅游形象进行广泛持续的宣传。
  5.加强市场监管,注重制度创新,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广泛开展了星级饭店评定、A级景区评定和创建文明景区(点)等活动;严格实行旅行社年审制度和导游人员IC卡管理制度。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举办了执法人员培训班,有力地提高了旅游执法水平;采取集中整治和日常执法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市场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加强 “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的旅游安全检查和督促指导;落实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在旅游行业广泛开展了行风评议和创先争优活动,促进了行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结合实际,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和《呼和浩特市旅游促销奖励暂行办法》,着力增强投资拉动、扩大旅游消费、扶持旅游企业发展。
  6.区域旅游合作成效显著,构筑旅游发展新高点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区域联动,启动环呼和浩特旅游圈建设,与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周边城市举行联合促销,形成环呼和浩特金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由分散协作向捆绑联动发展,相互开放市场,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跨省区旅游合作,先后和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三角、珠三角等热点旅游城市签订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拓展共同旅游市场。成功举办全国旅游城市旅游局长协作会议,为与周边城市、西部地区城市、京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旅游区域合作搭建了桥梁。
  7.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把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完善旅游行业表彰机制,树立一批旅游行业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有计划的组织A级景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统计等各类培训。充分发挥导游服务中心的职能,加强对导游的管理力度,有针对性地对导游的岗位技能、诚实守信、文明服务进行培训,为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
  8.旅游业社会功能日益增强,成为惠民新产业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社会功能逐步增强,真正成为富民惠民工程。目前,呼和浩特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近10万人。创建农家乐定点接待户258家,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数已达1万人,旅游收入近亿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旅游业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成为“扩内需,保增长,促消费”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旅游百城宣传周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向市民及游客赠送景区门票和优惠券,给市民带来实惠的同时,有力地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一日游”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品味的旅游消费热点,进一步推动了市民出游的热情。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呼和浩特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和入境游客规模偏小,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通道亟待完善,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内知名度不高,城乡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人文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1.市场机制发育不全,主体偏小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强企业、大企业。旅行社行业中,营业额不足100万元的占70%,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的仅占4%,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利用率低,吸引人才的向心力差,人才流失严重。
  2.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需要加大
  虽然全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但受发展方式和财力局限,尽管把旅游业列入重点扶持行业,并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实际运行中,还没有真正按照优势产业优先扶持原则实施。宣传促销经费不足,使呼和浩特旅游在国内知名度不高,难以塑造整体旅游形象。
  3.招商引资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呼和浩特开放度,特别是旅游招商引资水平依然偏低。要真正做到在招商引资上有所突破,就必须把社会各界的力量发动起来,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招商引资队伍。要实行重奖激励政策,通过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的“示范效应”,来推动全民招商、全社会引资,促进我市旅游经济的大开放、大发展。
  4.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旅游产品品牌,旅游城市形象不够鲜明,宣传促销缺乏针对性
  由于宣传形式较为单一,宣传主体之间缺乏沟通、配合,使呼和浩特至今没有在全国叫得响又独具特色的旅游口号、标识,也没有形成呼和浩特具有鲜明个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自治区首府,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接待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与旅游发展形势相比还是相差较大,旅游产品建设落后于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旅游线路不够丰富,景区规模与容量有限,至今没有国家AAAAA级景区和全国知名景区;景区经营还停留在资源导向、“门票经济”的初级阶段,数量扩张快、质量效益差、发展方式粗放;旅游商品种类单一,旅游商品研发还处于自发状态;文化演艺娱乐业不能适应游客需求,没有专门的旅游演艺场所,没有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震撼力的旅游演艺品牌。
  5.明显的季节性旅游特征是急需突破的瓶颈
  呼和浩特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较大的特点。每年4至10月,是呼和浩特最佳旅游季节,最直接的表现为大量游客涌入的旅游特点,这样的特点直接导致给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接待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明显的淡旺季,给投资者和管理者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6.人才缺乏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
  从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看,要实现旅游业的跨越,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人才市场供需错位,旅游人才严重短缺,旅游人才开发、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相对滞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高素质规划人才等瓶颈问题。因此,要把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正规化、规范化轨道,努力创造育才、引才、留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一批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旅游高级专业人才,高级企业管理人才以及旅游业所需要的紧缺人才,并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二、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紧紧围绕“一核双圈一体化建设”的城市发展总体战略,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提升首府首位度做出更大贡献。
为此要抓好“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形象,推进“京津夏都”和“草原文化之都”为主题的旅游城市形象建设工程。二是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大力整合大青山休闲旅游度假带、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带、黄河民俗风情旅游带为中心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形成多条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启动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推出“冬日服务”旅游新概念,开发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延长旅游季节。三是发挥旅游产业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影响力,引领旅游企业内外连通,整体推进,带动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特点突出,结构合理,体制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变革理念、转型模式、创新路径,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总体要求,旅游发展改革要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2.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坚持以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突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及特色观光旅游,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全力塑造呼和浩特休闲度假品牌形象。
  3.坚持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呼和浩特位于呼包鄂金三角核心区,毗邻京津环渤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线路设计、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培育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大力推进呼包鄂旅游一体化进程,构建无障碍旅游运行机制和体制,实现自治区西部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4.坚持综合配套,推动联动开发
  旅游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相互配套,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以精品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和开发,才能形成产业优势。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旅游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启动休闲度假城市建设,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草原文化特色的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西北地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按照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考虑国内外市场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计划为:到2015年,全市实现旅游人数2974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18%;旅游消费稳步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收入实现4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00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进入27个省会城市旅游业发展中上水平。
  三、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
  (一)积极构建“一心三带四区四线”为重点的旅游业空间布局。
  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滚动开发”的发展模式,围绕草原、黄河、沙漠、湖泊等自然风光,紧密结合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人文特色,从全局角度出发,加强对主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规划控制,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延续历史文脉,体现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特色,并以此产生旅游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全面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将全力构建“一心三带四区四线”为重点的旅游业空间布局。 
  1.全力打造自治区最大的“区域旅游和旅游集散”中心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目标,呼和浩特将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和改造,打造高档次、民族特色浓郁的景观大街;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主题公园;建成提升城市品味和档次的旅游项目,使城市的草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更加突出,自治区“区域旅游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地位日益强化,成为全面展示自治区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窗口,能够应对规模日益庞大的旅游群体在呼和浩特发生的旅游、食宿、集散、服务、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理。
  2.全面建设三条精品旅游带
  ——转型升级大青山旅游带,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一定要超前思维。呼和浩特观光旅游资源已经没有太大的挖掘潜力,观光旅游的提升空间有限,而呼和浩特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草原环境、民族风情、靠近京津、城际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条件等,已经具备了打造休闲度假城市的条件,只有放在休闲度假这个层面,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中的地位才能实质性的得到确认,也才能实质性地对区域经济形成带动。因此,建设以敕勒川文化旅游产业园、太伟休闲度假区、大青山生态主题公园及沿大青山生态休闲会所及观光农业旅游为主要节点,开发集商务、会议、奖励、康体、度假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旅游产品,建设上规模、上档次、适合高消费群体需求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使大青山旅游带成为以京津环渤海地区为主要市场,中国北方重要的避暑休闲度假中心。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白石生态旅游区、哈达门高原牧场、小井沟生态旅游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大众休闲度假能力,实现大青山旅游带由目前的以观光和初级休闲娱乐为主,向包含大众休闲娱乐、高端避暑休闲度假双重功能的转化。
  ——夯实做大黄河民俗风情旅游带,形成民俗体验、沙漠娱乐新热点。依托母亲黄河流经呼和浩特的资源优势,全面整合托县、清水河县、准格尔旗、万家寨水库旅游资源,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形成集蒙晋民俗体验、峡谷山水观光、沙漠风情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带。托县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突出打造乡村体验、农业采摘、沙漠娱乐等鲜明的品牌形象。以海眼神泉为核心,构建农家乐旅游、沙漠娱乐旅游为主要功能的黄河风情旅游区。清水河县要发挥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的资源优势,以优美峡谷风光,绿色原始生态、悠久的蒙晋民俗和灿烂的黄河文化为特色、推动山水观光,土特产品购物、娱乐健身等综合旅游项目的开发,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市民和游客向往的峡谷风光体验和沙漠娱乐中心。
  ——培育贯川南北的历史文化黄金旅游带。以呼武公路、通道街、大南街、109国道、209国道为载体的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公主府——将军衙署——赛马场——大召——大盛魁文化产业园——昭君博物院—蒙牛工业园—盛乐博物馆—南山生态园—杀虎口是呼和浩特南北向的黄金旅游带。以良好的自然风光、优美的城市环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蒙古民族风情和藏传佛教历史文化为依托,不断完善景区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沿途旅游标识系统,合理布局沿线旅游咨询点等。尽快把旅游带的核心景区大召区块、昭君博物院、蒙牛工业园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国家AAAAA级景区。推进“重走茶叶之路”跨省出境国际自驾游、“山西——杀虎口——呼和浩特”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以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和乌兰夫纪念馆为重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用新的开发理念,完善旅游带的配套服务体系,完善景观街、文化路、生态路建设,统筹规划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使黄金旅游带成为呼和浩特生产力布局的一级轴线。
  3.构建四大类型主题旅游功能区
  呼和浩特北部草原观光体验功能区:依托“离首都最近最美的草原都市”这一呼和浩特旅游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草原观光旅游产品,打造“京津夏都”形象,建设“中国北方最凉爽的草原旅游目的地”,同时积极推进与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的旅游区域合作,加大对格根塔拉草原、希拉穆仁草原、辉腾锡勒草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呼和浩特周边三大草原成为来呼游客普遍满意的草原观光体验旅游区。
  大青山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充分利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文化深厚的底蕴,依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意见精神,努力把大青山生态公园、敕勒川文化旅游产业园、乌素图生态旅游景区、太伟高尔夫度假村建设成为呼和浩特重要的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带动白石生态旅游区,哈达门高原牧场、小井沟、圣水梁等大众休闲旅游景区的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旅游功能区:继续提升象征民族团结的国家AAAA级景区昭君博物院的文化内涵,开发包含大召区块、大盛魁文化产业园为一体的明清城市历史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高品位、高科技含量、展示民族风情独特魅力的高档次旅游演艺中心;进一步加强工业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以盛乐工业园区为基础,以伊利工业园、蒙牛工业园建设为核心,充分体现“乳都”特色,使之成为展示呼和浩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水平的旅游窗口。
  黄河民俗风情和沙漠娱乐旅游功能区:黄河流经呼和浩特境内170多公里,河水由西而来,折南入晋陕峡谷,西为库布齐沙漠,开发托克托县黄河风情旅游区、清水河县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借助国家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库的影响力,开发峡谷风光、沙漠娱乐、休闲度假、农家乐采摘等特色旅游产品,展示浓郁的蒙晋黄河民俗风情,使之成为呼和浩特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经济增长点。
  4.努力推进四条黄金旅游线路的建设运营
  草原观光旅游线路(北线、东线):
  线路一:呼和浩特地方特色美食餐饮区——大青山高山草原牧场——沿途观赏大青山风光——途经革命老区武川县——参观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抵达希拉穆仁草原,进入草原旅游区,欣赏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线路二:呼和浩特地方特色美食餐饮区——大青山高山草原牧场——农家乐体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格根塔拉草原——前往二连浩特——蒙古异国风情游。格根塔拉草原,蒙语意为“避暑胜地”,距呼和浩特130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较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线路三:呼和浩特——古丰州遗址——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辉腾锡勒草原。辉腾锡勒草原,距呼和浩特135公里,海拨高,又是一个风口,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在这里建有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沙漠风光、西域民族风情旅游线路(西线):呼和浩特——伊利工业园——美岱召——武当召——中国北方兵器城——库布齐沙漠响沙湾旅游区,乘索道游览大漠风光、骑骆驼游沙漠、滑响沙、滑沙船、沙漠滑翔伞等。到鄂尔多斯,赴成吉思汗陵,拜谒成吉思汗陵,参加成吉思汗陵祭典、游览成吉思汗行宫等。前往阿拉善盟航天城、欣赏迷人的胡杨林。
  城市历史宗教文化旅游线路: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清固伦恪靖公主府——乌兰夫纪念馆——伊斯兰风情、蒙元文化特色景观街——内蒙古博物院——将军衙署——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昭君博物院——蒙亮民族商品购物中心。
  黄河峡谷风光、沙漠风情、蒙晋民俗文化旅游环线(南线):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黄河风情旅游区——库布齐沙漠旅游区——薛家湾现代煤炭城市观光——黄河大峡谷、云滚洞旅游度假区——老牛湾景区——万家寨国家水利枢纽——和林南山生态园——蒙牛工业园区。
  (二)抓好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严格遵循统筹规划、环境协调原则,对旅游区的开发实施分类指导和严格控制,早日建成几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旅游项目。
  1.沿大青山休闲度假旅游带项目
  沿大青山旅游带是打造呼和浩特市休闲度假城市的一个重要旅游带。以大青山为依托,整合位于山脚下及沟谷中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类型丰富、旅游功能齐全的大青山麓沟域休闲旅游带和大青山休闲农业旅游带,重点开发各类休闲旅游度假区,使其成为呼和浩特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大青山生态公园、内蒙古敕勒川文化旅游产业园、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开发、乌素图生态旅游景区、明大山水园、大毕克齐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的指导力度,培育一批精品旅游项目。
  2.沿黄河民俗风情旅游带项目
  整体谋划沿黄河旅游的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和特色线路,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搞好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沿黄河旅游带。重点开发建设黄河大峡谷风情旅游区、云滚洞旅游度假山庄、神泉生态旅游区、南湖湿地公园等项目,推动黄河流域旅游的互动发展。
  3.工业旅游项目
  工业旅游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等多种特点和优势,对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林县工业旅游底蕴深厚,形态丰富,发展工业旅游不仅会提升和林县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还会给入驻盛乐经济园区的品牌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以打造园区特色品牌为立足点,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旅行社的媒介作用,在“十二五”期间将盛乐经济园区打造成全国著名的工业旅游园区,使工业旅游园区与和林县旅游景区融为一体,成为旅游的新热点、城市的新亮点、企业的新卖点、工业经济的增长点。
  4.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
  充分利用我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不断调整步伐,重点开发建设香岛生态农业产业园、昭君西苑农域生态园、舍必崖观光农业园等项目,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资源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等项目。
  (三)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1.旅游交通
  对旅游交通要素进行改造,逐步实现交通运输方式之间“零距离换乘”和旅游交通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  
  ——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点,开通观光巴士。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全新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覆盖全市旅游景点和交通设施。
  ——构建多条旅游交通轴线,形成网络化的旅游交通线路格局,构筑顺畅便捷、安全有序的城市交通系统:
  (1)扩建通往草原旅游专线:修建呼武双向四车道高等级公路;修建呼和浩特新城区保和少乡——旗下营——辉腾希勒草原旅游客车专线。
  (2)建设托县、清水河、和林旅游环线:目前,呼托高速公路、清水河至和林县高等级公路已建成,而清水河大饭铺至云滚洞、老牛湾景区道路需扩建,此条旅游环线沿途旅游标识也需进一步加强。
  (3)建设几条次级旅游发展轴线:修建呼和浩特市区—乌素图森林公园;呼和浩特市区——小井沟旅游区;呼和浩特市区——白石生态旅游区;托县——神泉生态旅游区等次级旅游生态路。
  (4)完善跨区域旅游线路:完善呼和浩特——哈素海——美岱召——五当召——响沙湾——成吉思汗陵内蒙古西部旅游精品线路。
  (5)引进大型汽车租赁公司入住呼和浩特,与航空、铁路、客运专线客流实现接驳,扩大自由行的比例,带动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
  ——开发自驾车游览线,建设汽车旅馆和自驾车营地。到“十二五”期末,建成15家汽车旅馆、20家以上自驾车营地。
  ——水上游览线建设:建设黄河大峡谷——万家寨水利枢纽精品水上游览线路;改扩建云滚洞、老牛湾旅游码头,完成餐饮、娱乐、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
  ——抓牢抓实铁路和航空旅游交通建设,切实提高旅游进入性和便捷性:
  (1)铁路交通
  呼和浩特——北京的高速铁路预计在2012年建成通车,届时,呼和浩特至北京单程时间将从目前的10小时缩短到3小时左右。高速铁路将全面实现基础装备的更新换代,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真正实现呼和浩特与京津环渤海地区的旅游同城效应。呼和浩特新建成的火车客运东站,接轨呼准铁路专用线,在旅游旺季开通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以及呼和浩特市到周边地区主要客源城市的旅游专列;建立完善的车票预订系统,铁路局设立旅行社旺季火车票预订调配机制。
  (2)航空交通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机场,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新航站楼投入使用后,白塔机场的登机桥由原来的4部增至13部,停机位由原来的16个增至32个,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00万人次的需要。目前已与14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业务往来,开辟了通往国内外40个城市的59条航线。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北京首都机场的备降场。“十二五”期间,按照完善机场布局、提高综合配套能力、建设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目标,加快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覆盖全区、辐射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网络;支持旅游企业开展包机业务,逐步开通呼和浩特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空中快线”;与航空公司在发展旅游航空服务方面密切合作,设计合理的航班时间表;重点开通呼和浩特与京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直达航空线,努力开发港澳台航线。旅游、民航部门密切合作,扩大地区性包机业务,探索联合组建专业性旅游包机公司;构建旅游交通协调体系,尽快实现民航、铁路、公路“三票联售”和“往返联售”等售票方式。
  2.旅游住宿、餐饮业
  近年来,呼和浩特住宿和餐饮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住宿和餐饮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显现。“十二五”期间,住宿、餐饮业不仅总量迅速扩大,而且总体水平也将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是高档次住宿和餐饮企业迅速增加;二是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三是新兴服务行业迅速兴起;四是服务方式更趋规范。特别是饭店旅游业已由单一的住宿功能向吃、住、娱、购、商务等多功能方向发展。旅游饭店联合经营,形成包括主题酒店、特色酒店、专业化酒店、商务型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的旅游饭店经营网络。
深度开发、挖掘蒙古特色饮食文化,传承蒙古餐饮烹调工艺,打造蒙古餐饮品牌,推广黄河鱼宴、武川民俗餐饮、西部特色餐饮系列;重点开发蒙古奶食、内蒙古西部特色菜肴和绿色食品、便携食品;推进餐饮业连锁经营,大力培育呼和浩特餐饮品牌;保护、弘扬蒙古传统特色餐饮美食;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品牌;建设美食街、酒吧茶艺风情街、不夜城等餐饮服务集聚区,鼓励发展特色主题餐厅、主题酒吧、咖啡厅和茶艺馆等。
  到2015年,呼和浩特预计接待游客2974万人次,按60%的游客过夜比率测算,全年住宿游客量达到1785万人次,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呼和浩特市星级酒店数量将增至60家,5星级以上高星级酒店数量增加到10家,4星级以上酒店增加到20家,全市住宿床位数将达到10万张以上。
  3.旅行社
要按照“控制数量、调整结构、推进改革、提高素质”的发展思路,切实解决呼和浩特旅行社行业规模小、组织结构松散、实力弱、适应市场和开发市场能力差的问题。按照“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结构调整方向,优化旅行社行业结构。
  重点扶持和发展几个大旅行社集团,使之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培育一批中型专业化旅行社,针对专门市场需求开发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特色优势,增强竞争力;引导小型旅行社成为大型集团的营销网络。一是努力营造环境,促使强强联合,发展大型旅行社集团,重点吸引外资旅行社或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旅行社业,与本市有实力的旅行社联姻;二是本着“扶优扶强,联动发展”原则,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限制,加强旅行社门市化、网络化建设,积极推行旅行社连锁经营方式;三是在旅行社内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认证标准,努力提高旅行社综合素质,力争5年内有10家旅行社通过认证。 
  重点抓好管理层和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完善和推行导游IC卡管理制度;加强旅行社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增强旅行社在国际市场上的客源开拓能力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建设完善12301旅游咨询系统;建设旗县区旅游咨询中心,在各主要景区建立旅游咨询点。
  4.旅游购物
  鼓励蒙亮工贸集团、苏鲁锭皮业有限公司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建立特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成立旅游商品研发行业组织;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营销网络,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作用,实现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创新旅游商品市场引导开发机制,构建旅游商品设计和产销良性循环体系,策划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商品展销会。
  加快商业零售设施的建设改造,大力改善商业服务环境。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名牌名店商业街、步行商业街,引进国内外名牌商品和连锁企业落户,推动商品零售业发展。完善呼和浩特旅游购物区与旅游商品展销批发中心,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旅游超市,景区在游客集中区设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点,星级饭店设立旅游商品销售橱柜。
  5.旅游演艺娱乐
  ——打造一个旅游演艺娱乐基地。以建设蒙亮草原文化旅游演艺中心为契机,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科技含量的呼和浩特旅游演艺娱乐基地。 
  ——建设呼和浩特民族风情特色旅游演艺品牌。呼和浩特人杰地灵,灿烂的草原文化使这片神奇的土地闻名于世。这里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呼和浩特民族歌舞演出阵容强大,创作人才众多,新建的蒙亮演艺中心集声光电等高科技演出设施为一体。把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与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相结合,把优良的民族资源开发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学习“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梦幻漓江”、“魅力湘西”等大型旅游演艺节目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自主创新,使一批民族风情演出品牌脱颖而出,改变游客在呼和浩特看电视过夜的现状,使呼和浩特真正成为游客体验草原文化、民族风情的心灵回归之地、向往之地,游客流连忘返的不夜城。
  6.体育健身及休闲疗养
  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业,举办特色体育赛事,培育旅游健身市场。大力发展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优势运动项目和冰雪、沙漠探险、滑沙、滑草、自行车、滑翔跳伞、攀岩探险等户外运动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赛事活动,举办乒乓球、拳击、排球、篮球等赛事,培育一批体育赛事品牌。促进高尔夫运动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教育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引进高尔夫装备品牌企业,拉长高尔夫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尔夫职业赛、业余赛、巡回赛,培育本土高尔夫赛事品牌。
  大力发展奖励、养老、疗养等旅游新经济。医疗旅游让度假和治病修养结合,是近年来世界旅游新掀起的时尚风。全球医疗旅游人数目前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已达400亿美元。蒙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在我国民族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引导旅游企业与医疗和研究机构合作,开辟蒙医药治疗旅游新领域,将是旅游新经济的探索方向。
  7.文化节庆活动
  节会、商务旅游作为一种时间长、效益高的旅游活动,能够刺激餐饮、住宿、交通、通讯、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最终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
  呼和浩特是“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城市”,近年来以举办昭君文化节、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草原文化节、中国药品交易会等节会为契机,搭建了旅游与商务、节庆、会展的良性互动平台,成效显著。以商务、节庆、会议为目的游客比重不断增加,2009年,来呼游客数量达到1032万人次,其中商务、节庆、会议游客180万人次,比重占到17%。
  目前,呼和浩特星级饭店拥有大型会议室150余个,总面积2万余平米。同时,还建有现代化的国际会展中心和体育中心。设施先进的场馆和会议中心,为举行各类商务会议和节庆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我市举办昭君文化节、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药交会等大型节庆会展160余项,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作用,发挥首府的总部经济带动作用,为饭店、旅行社、汽车公司和展览场馆提供良好的服务,使呼和浩特的节会、商务旅游尽快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8.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
  应该考虑建设呼和浩特统一的旅游门户网站,实现主要景区、度假区、交通、住宿、餐饮的网上预订。电子支付的安全快捷,将提升呼和浩特旅游的内涵建设。
  (四)抓好旅游客源市场开拓
  1.全面启动旅游目的地营销
编制《呼和浩特旅游目的地营销规划》,着重针对重点客源地的营销,构建呼和浩特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达到在游客中树立“到内蒙古旅游,去呼和浩特”的认识目的。
  2.形象定位及客源市场开拓
  ——形象定位。根据资源特点和旅游产品特色,呼和浩特总体旅游形象定位为:“倾城之恋、醉美天堂”。在形象构筑和口号遴选上,大胆运用“神奇草原行”的意境,还可以增加“心灵草原之旅”的内容,突出“敕勒川阴山下,美丽草原我的家”的城市内涵,凸现体验与休闲的发展方向。
  ——市场定位。坚持以国内旅游市场为重点,实施市场多元开发战略。在进一步巩固京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西北以及港澳台、韩国、日本、东南  亚等重点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国内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城市客源市场。
  呼和浩特要紧紧抓住高速公路6小时交通圈、铁路客运专线4小时交通圈、航空2-3小时交通圈内的客源市场。目前,北京、天津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迅猛,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使呼和浩特真正成为“京津夏都”。还要大力拓展西南、西北、华中、华南、东南潜在的客源市场。
  3.客源市场开拓对策
  ——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加大旅游形象宣传促销力度。呼和浩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缺少一个主题形象贯穿,景点营销各行其是,对外宣传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因此,在加强景区建设,深度挖掘民族文化,重点打造休闲、度假、商务、文化、专项、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出游热情,达到引导旅游行为的目的。
  呼和浩特是首府城市,要把周边盟市景区放到呼和浩特旅游线路中宣传。呼和浩特要成为自治区中西部、南部的航空门户,要把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主动纳入到自己的辐射范围,使自己成为门户城市,这是“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旅游大发展的关键。把阿尔山—柴河、满州里、海拉尔、锡林郭勒草原纳入到自己的辐射范围,使呼和浩特真正成为自治区旅游集散中心。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打造精品旅游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前提条件。为此,呼和浩特必须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强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虽然呼和浩特在市辖区内有基础设施的优势,但在超出本市的管辖范围,旅游相关服务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所以,要积极主动与周边地区相关部门联系,争取最大的交通及相关服务支持。 
  其次要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卫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是景区厕所,还是宾馆酒店的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要加强建设和管理。 
  ——强化旅游服务软件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个旅游目的地不仅要拥有秀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从业人员队伍。因此,通过举办行业业务培训、单位内部教育机制等措施,全面提高旅游服务主体——人的素质(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旅行社行管人员和导游、宾馆酒店行管人员和服务员、公共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如公交车的司机和售票员、超市和商场的售货员等),从而产生提高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达到不断提升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强化旅游服务软件建设的目的。 
  ——实施旅游信息化战略,完善目的地旅游信息系统。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完善呼和浩特的旅游信息系统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台、旅游景点、宾馆、银行、通讯等公共场所,通过设置公众信息平台、发放宣传册等措施,加大旅游信息宣传力度,为旅游者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加大电子网络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各类旅游信息纳入量,尽可能地为广大游客提供最全面、最准确、最及时的旅游服务信息,帮助他们实现旅游途中的最优旅游产品组合。三是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电子平台,在旅游企业、游客、管理和决策者、政府和民间组织、其它行业和部门间建立一个信息含量大、更新及时的旅游电子信息平台。
  ——加强旅游营销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逐步在主要客源地设立旅游办事处,依托主要客源地的大型旅游机构建立旅游营销代理网络。实施联合营销的市场战略,建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重要媒体和航空公司、景区景点、度假区联动营销机制,成立旅游营销联盟。设立旅游促销专项资金。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城市广场等游客较为集中的场所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机场、交通主干道、景区景点连接道路、度假区等处设置规范的中英文旅游标识标牌。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制定颁布旅游厕所的卫生质量标准;各类经营场所和公共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和公众开放,用两年时间建成管理规范、清洁卫生、方便游客的旅游厕所体系。提升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门户网站,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依托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倡导诚信守法经营,建设旅游诚信,引导游客明白消费,创新市场管理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实现“放心旅游”、“平安旅游”、“和谐旅游”,打造呼和浩特旅游“开心、放心、舒心”的诚信品牌。通过建设旅游诚信、规范经营秩序,迅速扩大呼和浩特旅游客源市场。
  四、 旅游业“十二五”发展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重点从改革创新、规划组织、政策资金等方面建立和实施保障体系。
  (一)改革创新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素质提升型发展转变,由满足旅游基本需求向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组织化、业态多元化、服务信息化进程,提升旅游产业自身素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工作重点转向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市场管理、整体营销和统筹协调。加强旅游综合协调职能,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加快旅游行业协会体制改革,实现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游厕所、旅行社、导游、购物、节能减排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建立与国家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二)规划与组织保障
  1.加强科学规划管理
  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旅游规划就是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环境、交通与市场的优化组合,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创造过程。因此,要适时修编《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和提升旅游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与全市城市建设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物利用与保护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衔接,在相关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要。
  各旗县区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落实全市旅游“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编制旗县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规划纳入全市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体系,做到规划上下协调,全市一盘棋。
  围绕全市旅游发展的重点,编制和实施全市旅游营销规划、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酒店餐饮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重要专项规划。
  2.完善组织保障
  为了实现我市旅游在“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像抓工业、农业一样来抓旅游产业,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要加强对全市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集中精力研究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落实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市旅游局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定期研究旅游发展中的有关事项,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各相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配合,着力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促的强大合力。
  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快呼和浩特旅游业的发展。完善、加强旅游协会的行业组织、维权、自律和中介作用。实施政府主导下的跨行业、  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形成发展合力,从根本上消除发展旅游的体制性障碍。有效整合各行业、部门的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促进旅游业的跨越增长。完善资源开发、产品建设和宣传营销等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
  引进境外、省外大型旅游企业和强势品牌,培育具有呼和浩特背景、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加强旅游品牌的扶持、管理和监督,建设旅游龙头企业,带动资源优化整合和增长产业链条。引导旅行社企业加强自主外联能力,健全旅游产业各要素、各环节之间公平合理的权益保障和利益分配机制。在旅行社行业实行批发商、代理商的现代分工,实现市场组织网络化。
  (三)政策和资金保障
  1.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监督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机制,在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营销、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发展旅游的法规政策保障体系。根据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呼和浩特旅游管理条例》,以此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以法治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尽快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参加,制定促进旅游发展的投资政策、消费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扩大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旅游环境政策等。进一步落实《呼和浩特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和《呼和浩特市旅游促销奖励暂行办法》。制定配套的产业联动政策,包括旅游科技产业发展政策、旅游工业发展政策、旅游农业扶持政策、旅游林业扶持政策、旅游商业扶持政策等,以有力政策保障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总体要求,逐步完善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旅游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把旅游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学习型、服务型、效率型旅游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旅游行政执法人员政治和业务学习,使之成为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公正执法的旅游行政执法队伍。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建立健全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公平、公正地开展旅游行政执法工作,避免和纠正执法过程中的失误和不当的执法行为,对旅游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2.搭建投融资平台
  将旅游发展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优先保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和市场宣传促销资金。更新旅游招商方式,将重点放在旅游投资咨询上来,做好投资环境的推介和投资方向的引导。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尤其积极争取国家对口政策部门、国有商业银行对重点旅游项目给予直贷或援助。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大力引进民间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引进大型的、有实力的、有经验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并鼓励以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投资经营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政府在投融资平台建设中要起到积极作用,尝试组建包括政府、银行、私人投资者等多元主体在内的新型旅游业投融资实体,最终建立政府主导的、稳妥的、长期的、有效的旅游投融资平台,打造能够全面服务于全市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的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旅游企业通过租赁、拍卖、转让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旅游企业要重信誉、讲诚信,严格依法办事,遵守合作、合资经营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旅游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营造良好环境。


本文来自宁波ISO9000认证  做认证,咨询就找亮点咨询:www.cxiso.com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cxiso.com/ISO9000/iso9000xgzl/zg_hhht_1278.html

本页关键词:中国·呼和浩特

上一篇:新开源发布澄清公告 污染问题避重就轻     下一篇: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认真做好岗位说明书修订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