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ISO认证,慈溪iso9000认证,余姚ISO9001认证,CE认证,质量管理体系-浙江亮点咨询公司

服务范围 ISO9001认证(ISO9000认证)|ISO14000认证(iso14001认证)|TS16949认证|CE认证|OHSMS18000认证(iso18000认证)|ROHS认证|生态纺织品
有机认证|iso50001认证(能源管理)|CMMI认证|QC080000|CCC认证|FSC森林认证|ISO17025认证|内审员培训|ISO27001认证|十环标志
企业调研

领潮“新苏南”

时间:2012-01-13 00:02来源: 作者: 点击:
导读:领潮“新苏南”_求是理论网 源自:科技日报 作者:记者 李玉成

  这里,曾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沿,作为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以“苏南模式”闻名全国;

  这里,又屡屡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拔得头筹,位列《福布斯》杂志评奖的“2010年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榜眼。宁波ISO认证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辉煌往往被碾压成历史。

  当“苏南模式”在历史中湮没无声,作为苏南经济板块的重要力量,常熟又果断地扛起了创新时代的大旗。

  起源于乡土,却从不落伍。

  高楼大厦平地起,夯实基础缘地基

  如果说,今日的苏南,高楼大厦已是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农业则是常熟市稳固的基础。

  2011年10月18日,常熟市农科所450亩水稻育种新成果展示区稻谷飘香,走在新品试验田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难抑激动之情。在这片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的水稻育种基地上,望着微风拂过的无尽稻田,袁隆平不禁感慨道:“在常熟这样的锦绣江南,推广杂交粳稻再合适不过。”

  袁隆平侧过身去,拉住市农科所总农艺室主任端木银熙的手问道:“常优系列杂交粳稻在常熟有多少亩?推广得怎样了?”

  端木银熙:“常熟目前推广种植面积7到8万亩左右,整个苏州地区推广面积超过15万亩。”

  袁隆平俯身看到今年新育成的常优09-3号试验田里的水稻生长景况,便点点头:“子黄秆子青,这个色相好,亩产可以比常规稻增加100多公斤吧?”

  端木银熙:“是的,新育成田块的结实率已经达到90%,今年20个杂交组合田块测产下来,已经有8个超过800公斤,其中1个田块达到894公斤,接下来半个月如果天气条件合适,不倒伏,有望突破900公斤。”

  袁隆平:“不简单!不简单!你是一个真正的、难得的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一路风尘,一路惊喜:“建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首要目标就是要在常熟杂交籼稻攻克每亩900公斤后,通过技术合作,使常熟在杂交粳稻方面也要突破900公斤。如果这一目标今年能够实现,常熟下一步就应该再冲刺1000公斤了!”

  记者:“您对常熟分中心的评价是什么?”

  袁隆平:“作为一个县级市,能拥有自己的农科所,并在水稻育种领域达到这样的科研水平和设施条件相当不错。考虑到水稻品种的地区适宜性,常熟分中心定位应侧重在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进行杂交粳稻的推广,为常熟及周边实现‘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目标,为全国实现杂交粳稻种植3000万亩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弄舟创新潮头”,不仅仅是水稻育种与种植,常熟,依靠整体的创新优势与环境,正在吸引着来自各界的关注和目光。

  一个在国内同类城市中成立的首个区域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日前落户常熟;

  一份名为《常熟市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新鲜出炉——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常熟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江苏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走访常熟,人们感受并见证着这座传统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活力——以产业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以机制创新构筑产学研联合的牢固阵地,以载体创新和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制备更多的“创新因子”……

  新机制巧对接,黏住产学研“三螺旋”

  有人说,吴文化精巧纤细,温柔敦厚,但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意识。

  也许,在今天,这句话该重新被定义。

  由于历史的成因,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成为困扰常熟经济发展的一对矛盾。

  为改变这一局面,常熟人主动在创新创业源头寻求新的扩展,通过机制创新,主动对接,整合资源创造新引擎。

  2008年10月,一个名为“科技镇长团”的新名词率先在常熟诞生——一批从江苏省内外高校中选派的教授、副教授,来到常熟的基层乡镇挂职。

  一直以来,渠道不畅、效率不高、难以持久,是产学研合作面临的三大难题。而“科技镇长团”正是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的科技合作新机制的一种新鲜探索。

  “校企合作的一大障碍,就是沟通不畅。”原常熟市科技局局长张燕告诉记者,一方面,企业和高校不知道对方有什么、缺什么,彼此不但不了解,而且缺乏信任感;另一方面,企业老板对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与专家沟通起来非常困难。“科技镇长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校的特派员,又是企业的‘父母官’,还懂技术,经他们牵线搭桥,校企双方很容易走到一起。科技镇长就像双面胶,一下子就把校企双方紧紧黏住了。”

  “我们成员之间都是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来开展工作,团队作战、以点带面。”今年9月刚到常熟的第四批“科技镇长团”团员、同济大学副教授康劲松说,“科技镇长们”选择了集中优势资源、共同问诊把脉的新合作模式以面对聚集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不同领域企业的乡镇。

  迄今已经四批“科技镇长团”的高效优质运转,不仅促进了科研优势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推动了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加快了创新载体与创业团队的互动发展,他们带来的价值更在不断组合,聚集,创新,绵延,从一个乡镇到另一个乡镇……

  蓝色象征科技,火苗代表动力。

  作为教育部“蓝火计划”首家试点城市,常熟还尝到了由高校和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巨大甜头。

  “一群高校围绕一个集群产业展开产学研合作,是联盟的独特运作方式。”刚任常熟市科技局局长的范建青表示,针对常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太阳能光伏、氟化工、玻璃模具、生物医药等7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批行业知名专家与骨干企业建立了共性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培养等系统合作、长期合作的关系。

  建设创新城市大厦需要有坚固的基石,航空母舰需要成千上万个螺丝钉。

  在常熟市企业采访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创新赢得大市场,江苏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足以诠释这个题目。

  数字令人抽象,数字耐人寻味,数字令人惊讶。

  常熟开关制造公司1991年企业亏损100多万元,2004年至2008年5年合计上缴入库税金9.7435亿元。2010年,利税总额5.6亿元,人均创利税37万元,普通员工人均年收入6万多元,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在金融危机同行销售业绩普遍下降40%以上的情况下,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又何以能挺立潮头?

#p#分页标题#e#

  201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常熟,走进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在与技术人员的交谈中,温家宝欣喜地了解到,在开关制造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人员占到全体员工的50%,研发人员占到技术人员的50%。“两个50%,说明我们这个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把研发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有了研发,就有了新产品,就有了企业的未来。” 温家宝亲切说。

  自主创新,高端制胜。面对喜人的销售形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常熟开关制造公司董事长唐春潮说,是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增强了公司抵御这场金融危机风暴的能力。1991年,唐春潮受任于危难之际出任厂长。1994年在唐春潮亲自主持下,公司自主开发成功的CM1系列塑壳断路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公司又成功开发出国家重点新产品CW1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近年来,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每年都有10多只新产品研发成功并通过鉴定,其中CW3-1600、4000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技术上达到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公司研制开发的现场总线低压电器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CW2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CA1系列自动转换开关等分别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008年12月,“低压保护电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企业内部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严格产品检验,强化计量管理,完善程序文件,积极开展QC小组质量活动等。公司率先在常熟市属企业中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0012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认证。为控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公司投入6000多万元添置了机器人自动焊接工作站、多品种灭弧室自动铆装线、CM系列、CW系列断路器检测流水线等国内外先进设备。公司全部产品顺利获得“3C”认证证书,CM系列塑壳断路器还通过了CE认证。公司主要生产的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和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双双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日月”牌图形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校企共同研发、共同转化、共同应用、共同拥有”。蓬勃发展的产业,加上汇聚合力的智慧,一同构成了激荡在常熟乡镇间的“头脑风暴”,一个“政府-高校院所-企业”耦合而成的“三螺旋”结构正渐趋成型。

  搭平台引人才:拴住“高地”上“流水的兵”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在借来“他山之石”,主动寻求资源对接的同时,常熟人意识到,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使创新的合力发挥到最大。

  2010年11月,全国县(市)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于落户常熟,填补了重大创新创业载体的空白。依托常熟市政府和十七家高校,采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高校支撑”的发展模式,常熟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吸引130家创新型企业入驻,注册资本近20亿元,开发62个新产品,其中33个新产品走向市场,成为常熟的技术创新辐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与此同时,作为县级市的常熟,与省内外3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东南大学常熟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合作长效机制相继建立,成为常熟吸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创新平台和载体的搭建,吸引来的不只是科技项目,更吸引了一大批现代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高端人才落户。

  人才是创新之源。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常熟历来崇文重才,更充当着创新时代招揽人才的“急先锋”。

  近年来,常熟坚持把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常熟市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暂行办法》《常熟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为吸引海内外领军型高层次人才来常创业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

  自2009年启动“市海内外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以来,常熟已命名市级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团队)63个,其中58%具有海外留学经历,63%具有博士学位,而且都有知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关键岗位3年以上工作经历。至去年底,全市人才总量接近14万人,高层次人才达8769人。

  今年8月,开发高端医疗设备的赵勇和研发高端离心风机技术的宋波博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常熟由此实现了“零”的突破。

  领军型人才的成功实践,还带动引进了各类高层次人才来常创业创新。作为63个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团队)之一,由江苏舒茨测控设备有限公司总裁陈默率领的团队就是看中了常熟的创业环境。公司成立以来,瞄准中国市场需求,立志研发高尖端的气体检测分析系统,填补了行业内痕量气体检测的空白。

  如今,高层次人才逐渐成为常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源。两年多来,人才团队直接带动引进134项专利成果到常熟转化及产业化,同时又创造了124项专利成果,承担了23项国家、省、苏州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争取到上级资金1760万元。

  走访常熟,我们看到,随着科技创新载体及服务建设的推进,科技金融环境的优化,以及高端人才队伍的日趋壮大,一个苏南地区高端人才富集、高端技术集聚的又一创新“高地”正日渐崛起。

  革传统鼎新兴:策动城市产业新腾飞

  “苏南模式”是把“双刃剑”。

  它成就了常熟,也为常熟带来了产业发展的问题和隐忧。

  曾有调查表明,常熟产业的优势和不足泾渭分明——优势是,民营企业活力十足,传统产业基础强大;不足则为,新兴产业还不成气候,企业规模偏小,龙头项目不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最大的传统产业也存在层次不高等结构性矛盾。

  常熟人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政府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推动,为产业的发展跃升注入了向上发展的新动力。一度产品开发能力偏弱,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产业成了策动常熟工业起飞新的动力源——

  在常熟支柱产业之一的轻纺产业,曾以8万元,8根绣花针起家的纺织业大户梦兰集团,大胆闯入了高科技领域,与中国自主研制的“龙芯”紧紧连在了一起。目前,龙芯梦兰公司不仅自主研发了低成本计算机、迷你PC计算机等多款产品;龙芯2E、2F芯片进入规模量产,更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球的上下游企业加盟合作。

#p#分页标题#e#

  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在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省常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车间里,员工们正在加紧赶制直径达14.93米的大型盾构挖掘机。这也是中国国内目前最大的盾构挖掘机。

  常熟高新产业技术园管委会副主任何明介绍,这块地面原来是一家老服装厂,由于节能减排未达标被关停。之后开发区引入了中交集团盾构机制造基地,在同样的土地上创造了百倍以上的效益。迄今为止,在常熟高新产业技术园,以机械、家电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IT电子信息产业,已占到园区总产值七成以上。

  常熟人清醒地意识到,在下一个五年培育更多更具规模的能够占据新兴产业高端的企业,将是经济下一轮增长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常熟市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强化规划引导,突出新兴产业培育,研究制定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进了包括奇瑞量子汽车、丰田研发中心、三一重工、中交盾构机、腾晖电力等一批龙头型项目;同时围绕特种纤维、新材料、电气机械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集成支持,并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集成支持。

  如今,常熟新兴产业集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2010年,常熟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42.9%,实现工业产值1072亿元,占规模以上比重3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6年的171.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0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1%提高到28.1%。

  强基础,促转型,惠民生。步入“十二五”,在通往未来创新城市建设之路上,创新,已经内化为一种深刻的城市自觉,激励着常熟人不断超越,进取。


本文来自宁波ISO9000认证  做认证,咨询就找亮点咨询:www.cxiso.com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cxiso.com/ISO_OHSAS18000/OHSAS18000xgzl/588.html

本页关键词:领潮“新苏南”

上一篇:2011年十大最受关注缝纫机品牌      下一篇:“危机信条”下强势“出海”